Sundar Pichai 談 AI 下一步:智慧眼鏡、搜尋革新與 Agent 平台重塑網路

📺 來源:The Verge YouTube 頻道 – 完整訪談影片

在 2025 年 Google I/O 開發者大會後,《The Verge》再次邀請 Google CEO Sundar Pichai 進行深度專訪,這場被視為科技圈年度傳統的訪談,深入探討了 AI 模型發展、平台轉型、智慧裝置未來、搜尋改革,以及對媒體與產業的衝擊。

本文將訪談內容分為六大主題進行整理與解析,協助你快速掌握 Google 在 AI 時代的戰略重點與未來視野。


🔍 一、從「研究」到「產品」:AI 技術落地的轉捩點

Pichai 一開場就指出,Google 多年來致力於 AI 的基礎研究,如今終於看到「從研究變為現實(Research becomes reality)」的關鍵時刻。他表示:

「我們一直是以電腦科學為核心的公司,現在終於能把這些技術帶進產品、實際觸及使用者。」

他特別提到 Google I/O 演講中雖然一閃而過,但他們介紹了 Text Diffusion 模型World Models,這些代表 Google 在生成式 AI、模擬模型等多個維度上都在持續突破。

在 I/O 發表會中,Google 展示了多項產品更新,包括 Gemini 模型強化、VEO 3 影片生成、Imagine 圖像生成工具等,這些都代表 AI 不再只是實驗室成果,而是走入生活的核心能力。


🧠 二、AI 平台轉型第二階段:創造力的「乘數效應」

在訪談中,主持人 Nilay 提到 Sundar Pichai 常說:「AI 的影響力將與電力一樣深遠。」而這次,Pichai 更進一步指出:我們正處於 AI 平台轉型的全新階段

這並不僅是技術突破而已,更是整個人機互動模式的顛覆。他說明道:

「你可以想像一個未來,我們不再靠螢幕與輸入法,而是直接透過語音、視覺進行自然交流。這些體驗,僅靠手機或傳統平台是無法實現的,唯有 AI 才能創造出這樣的無摩擦介面。」

📱 從手機平台轉移到 AI 平台,差別在哪裡?

Nilay 將目前的階段與上一次重大平台轉移「行動裝置革命」進行對比。當時,手機成為新的運算核心,結合多點觸控、行動網路與 App 生態系,改變了人類生活。而現在的 AI 平台轉型,也將帶來類似的顛覆。

Pichai 強調:

「這是第一個平台,本身就具備自我創造與自我優化的能力。未來不只是更多人用這個平台,而是更多人能創造這個平台上的應用與工具。」

他以網路與手機革命的經驗類比,指出 AI 將引發類似於部落格、YouTube 興起的全新創作浪潮。


🧠 從「能力」走向「產品生態」的第二階段

Pichai 提到,我們已經從 AI 的第一階段——基礎模型與技術的誕生(如 Transformer、大型語言模型)——進入第二階段:真正讓產品落地、讓更多人能創造產品的階段

他以「VEO 3」為例,強調「vibe coding」(一種低門檻、自然語言為主的開發方式)正處於起步,但潛力無窮。

「未來不需要是專業工程師,人人都能打造 AI 應用。這種創造力的乘數效應將影響整個社會,無論是軟體開發者還是內容創作者,通通能受益。」


🛠 三、AI 商業模式尚未明朗,但潛力巨大

主持人問道,當今大多數人認識 AI 是透過 Gemini 或 ChatGPT 這類「通用型聊天機器人」,但未來還有哪些產品,能像當年的 Web 2.0 一樣,帶來規模性影響?

Sundar Pichai 給出的答案很清楚——AI 將以多種形態,滲透各種專業與產業工具,這才只是開始。

💻 以開發工具為起點:Coding 工具生態爆炸成長

他首先提到,目前 AI 最成熟的應用之一就是「AI 編碼輔助工具」,這塊市場出現了大量新創公司,使用者快速成長。例如:

  • Google 與多家開發者合作的編輯器與平台
  • NotebookLM:用 AI 整合筆記、文件資料,提升知識生產效率
  • Flow:讓使用者以自然語言想像、生成內容的創作工具(Google I/O 最新推出)

Pichai 強調,這類產品不僅針對工程師,也開始朝「低門檻創作」方向前進,未來人人都可能變成 AI 工具的設計者或使用者。


⚖️ 商業可行性與投資回報:不是短跑,而是長線布局

當主持人問到:「AI 投入這麼多資源,那什麼樣的產品能真正回收這筆投資?」Pichai 並未直接用單一產品回答,而是給出長期戰略的視角:

「Gmail 當年只是 20% 時間的內部專案,沒人預料它會開啟 Workspace、生出 Google Cloud 這樣的龐大業務。AI 的應用也是如此,需要時間醞釀。」

他舉例說明:

  • Waymo 無人車:三年前外界普遍看衰,但 Google 卻選擇逆勢加碼投資,因為「看見底層技術的價值」。
  • Isomorphic / AlphaFold:AI 幫助解決生命科學問題,拓展到新創領域。
  • 訂閱制助理服務:像 Gemini 的訂閱計畫,代表使用者開始願意為 AI 助理付費,商業模型逐漸成形。

🧩 AI 是水平技術,貫穿整個 Google 生態系

Pichai 表示,目前 AI 技術並非「某一項產品」,而是整個 Google 生態的核心引擎,包括:

  • Google 搜尋與廣告推薦
  • YouTube 個人化與字幕生成
  • Android XR 裝置
  • Google Cloud 雲端服務
  • Google Play 應用分發
  • Waymo 自動駕駛與生命科學相關領域

「我從未見過一種技術,可以同時驅動這麼多產品線的創新。」


✨ 正在醞釀的創業浪潮:三至五年內將大爆發

「我們正處於初期階段,未來三到五年內,將會出現大量具備商業潛力的 AI 應用,無論是開發工具、企業服務、法律、醫療、創作或生活輔助。」

這並非單一產品的戰役,而是一場技術驅動的多點開花的長線革命


🥽 四、AI 穿戴裝置將成新平台轉捩點

訪談的下一個焦點,落在「AI 穿戴裝置」這個即將到來的平台革命。Sundar Pichai 在 Google I/O 上展示了多款 XR(Extended Reality)相關原型裝置,包括與 Gentle Monster、Warby Parker 的智慧眼鏡合作,以及與 Samsung 推出的 XR 頭戴式顯示器產品。

🧠 AI 助理將變得「無所不在」

Pichai 表示:

「我會很驚訝如果明年這時候我們再坐下來聊,我不是戴著其中一款眼鏡。」

他形容,這些眼鏡將逐步具備「總是在身邊的 AI 助理」,不再是手機內的應用,而是主動觀看、理解你身處的世界,甚至幫你即時翻譯、行動建議。

儘管目前還無法取代 iPhone 的普及程度,但他相信數百萬人會在一年內嘗試這類產品。這個市場,將可能成為下個手機級別的大平台。


⚔️ 面對 Jony Ive + OpenAI 聯手的挑戰

就在 Google I/O 前夕,OpenAI 宣布收購由設計大師 Jony Ive 創立的 AI 公司 IO,未來產品將由 Ive 的設計公司 LoveFrom 負責總體設計。這代表另一個強勁競爭者即將進軍「未來運算裝置」市場。

對此,Pichai 給予正面肯定:

「我覺得這令人興奮,也證明這是一個充滿創新契機的時刻。很多人都低估了這個轉捩點,就像當年網路興起時,Google 還不存在。」

他進一步指出,AI 的發展將不只是延續傳統,而是會創造出我們現在還想像不到的新公司、新產品與全新類別,並形塑未來的運算平台。


📉 五、搜尋與媒體:AI 是否正在「掠奪內容」?

談到 AI 對 Google 搜尋的影響,Pichai 表示這將是一場深刻的改變,因為人們將不再「主動搜尋」,而是由 AI 助理主動整合、推送並幫你完成任務。

這也牽動到整個網路內容生態的變革。過去人們會將內容區分為「文字、影片、音訊」等格式,但 Pichai 指出:

「AI 模型是天生多模態的。未來內容將能無摩擦地在不同格式之間轉換——例如把一篇文章轉成 Podcast、或一份文件變成互動影片摘要。」

他舉出 Google NotebookLM 的新功能「音訊概覽(Audio Overview)」為例,只需丟入一疊文件,AI 就能幫你轉成可聆聽的內容摘要。


📈 Web 生態並未式微,反而蓬勃發展中

儘管近年來有「Web 已死」的論點,Pichai 強調實際上情況正相反。他指出:

「過去兩年,我們所能索引的網頁數量成長了 45%。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,代表網路內容產出正大幅成長。」

他也觀察到創作者模式出現重大轉變:

  • 內容製作越來越跨平台、跨格式
  • 影像與互動式內容質量明顯提升。
  • Figma 等工具證明了 Web 平台仍具備極高的應用潛力。
  • Google 搜尋結果中也開始出現動態 Web App作為回應介面(例如資料視覺化圖表生成工具)。

⚠️ 出版業憤怒聲浪:這是「掠奪」,不是「創新」

然而,媒體產業的聲音則相當激烈。News Media Alliance 在 Google 公布 AI Mode 後,公開譴責:

「連結是搜尋中唯一還能為媒體帶來流量與收益的部分,如今 Google 強行取用內容卻不給予任何經濟回報,這是『赤裸裸的掠奪』,應由司法部介入。」

這樣的聲明,已不再是「協商」語氣,而是直指「必須停止」。


🔍 Google 的回應:我們仍是 Web 最大流量來源

Pichai 對此表示理解,但也堅持 Google 的基本立場:

  • AI 模式設計時仍以「引導使用者連結回網站」為目標
  • Google 仍然是「將最多流量導回 Web 的公司」
  • 相較於其他新興平台(如 TikTok、OpenAI),Google 是唯一會刻意維護 Web 生態的科技巨頭

他坦言,平台與出版業者之間的「價值交換」將持續存在摩擦,但 Google 的策略仍然是長期投資內容導流與高品質的使用體驗。


🤖 六、Agent-First 網路的想像與挑戰

訪談最後,焦點轉向一個更深遠的問題:「Agent-First(以代理人為核心)時代的網路,會長什麼樣子?」

Demis Hassabis(DeepMind CEO)曾說,未來的 Web 可能根本不需要「人類可視」的頁面格式,而是供 AI 代理人查詢資料、執行任務的資料庫集合。

這樣的架構下,網路平台將成為「AI 存取的 API」,人類僅從 AI 得到答案,不再直接接觸原始網站。這讓許多服務業者如 Uber、DoorDash、Airbnb 面臨疑問:如果用戶都被 AI 截留在中間,他們花費大量資金建立的使用者體驗與品牌忠誠度怎麼辦?


🧩 Pichai 的回應:Agent 是新通路,不是終點

對此,Pichai 提出一個比喻:

「就像有些餐廳專做外帶、有些只做內用,Agent 將成為一種新的服務通路,有些商家會選擇擁抱它,有些則不參與。」

他指出:

  • 企業端(B2B)會較快導入 AI Agent,因為 CIO 會要求跨系統整合與效率。
  • 消費端則需要更多誘因與回饋機制,例如訂閱制的 agent 平台與商家分潤機制(rev share)。

這會是多元化的動態生態,有些企業可能反對,但最終還是會取決於用戶的選擇與體驗品質


🧾 法規與壓力:面對媒體、政府與壟斷指控

主持人也提及美國新聞媒體聯盟指控 Google 的 AI 模式是「強奪內容不回報」,並詢問 Pichai 是否會因政治壓力調整搜尋排名。

Pichai 明確表示:

  • 搜尋排名從未、也不會受單一事件或人為干預
  • AI 模式依然維持高品質資訊來源與多樣化引導
  • Google 將持續保持對外部網站的流量支持與開放性

針對美國司法部可能要求 Google 出售 Chrome 瀏覽器的反壟斷壓力,他僅表示目前不會預設這樣的情境,但即使如此,Google 也會在各種情況下持續創新與經營。


🚀 下一波平台轉型的「指標事件」:AI 實體化

Pichai 也分享了他對「下一個階段」AI 平台演進的觀察:

「真正關鍵的轉變,將是當 AI 從線上進入實體世界,也就是——AI + 機器人時代來臨。

他以 AlphaGo 為例,強調 AI 可快速自我學習並超越人類水準;而當這種能力延伸到通用型機器人時,會是下波震撼全球的科技時刻。

目前的例子如 Waymo 自動駕駛車,已是初階機器人應用;未來則會看到能動手操作、服務人類生活與工作的實體 AI 機器人。


🔚 結語:AI 時代的重塑,不只是技術革命

這場專訪不只讓我們看到 Google 的技術佈局,也揭示了一個重要訊號:AI 不再只是搜尋工具,而是全面重塑內容創作、資訊取得、裝置互動與商業模式的關鍵力量。

Sundar Pichai 所傳遞的訊息是明確的:

「我們正處於平台轉型的中段。接下來會是 AI 與機器人的結合,讓創造不再受限,讓智慧遍佈在我們生活中。」

想學會更多 AI 應用技能?

在我的 AI 賦能:全方位能力進化課程 中有完整AI應用相關的重要基礎觀念、10大工具更詳細的操作及應用示範教學,如有興趣可把握優惠購買!

暸解更多

最新線上課程


AI 賦能:全方位能力進化課程

這是一堂教你怎麼樣學會正確使用AI的課程。懂的利用AI,你將獲得超能力。

$4280

$5680

初學者的網頁開發超級課程

史上最完整的詳細內容,超過20個完整版型案例,主打實作學習。手把手帶你進入前端工程師的世界!

$7800

$8800

Doris

Doris

人生就是一場遊戲,重點是找到自己的熱情盡情享受樂趣,把握每一天,樂在學習!

文章: 92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